首页
搜索 搜索

环球快讯:杭州这些大医院“走出”老城区,这步棋下对了吗

杭州网     2023-04-22 13:24:36

浙二滨江院区居然已经运行满十年。这几天,这个消息让杭州市滨江区居民刘先生陷入了一波“回忆杀”。他记得,“新院区”开建之时,自己也刚住到滨江不久,医疗资源少不说,日常生活也不方便。但没想到十年间,医院就像一块磁石吸引更多的人住过来,区块内的其他设施也渐渐完善,生活都变得“丰满”了。

看看整个杭州都市圈,医院和人的“双向奔赴”已成为一种新趋势。也就在这十年间,市域内的省级医院纷纷开始在城市周边的年轻地块布局新院区。


【资料图】

无疑,这些不断向外“生长”的新院区,给人们带来便利、给医院新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有专家颇为冷静地看到,新院区的扩张,也衍生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城市在“生长”,就医的烦恼也在增长

过去在杭州开车,司机们“最不愿去”的地方之一就是临近西湖的建国路一带。沿街的几公里内,聚集着多家省级三甲医院,前来送医的车辆时常将这里堵得水泄不通。

“我知道去市中心很挤,但是没办法,家附近没有好医院。”十多年前,住在杭州市钱塘区的孟阿姨,常常需要绕过半个城市去看病。

她曾经的烦恼,折射出了城市发展的“阵痛”——人们的生活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优质医疗资源变得不够用了。

孟阿姨住在钱塘区,过去十多年来,这个年轻的地块飞速发展。工厂、企业陆续搬来,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大学城拔地而起……“我看着这里,从郊区变得像一个小镇,又像一个小城市。”她告诉记者,然而,与这样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区域内一度“捉襟见肘”的优质医疗资源。

城市的“生长”、百姓的诉求,促使省级大医院纷纷“瞄准”民生资源相对空白的新空间。

比如,杭州钱塘新区内,人口快速增加,浙大邵逸夫医院和省中医院的分院区,成为区域内人们就医的首选;再比如,浙大二院滨江院区成立后不久,浙大儿院也在滨江区设立分院区,适度缓解了老院区狭小、老旧、停车难等问题;还有,在互联网企业聚集的杭州西部区块,浙大一院余杭院区和之江院区的落地,让不少互联网人才在这里安心“驻扎”……

“不论在哪个城市,医疗资源的布局,总是和人生存发展的轨迹紧密关联。”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说,医疗服务是为全民提供公共服务,医疗资源就跟着人跑的。在他居住的城市上海,早在2009年,上海就开始从政府层面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一院多区的建设模式已经实践并趋向成熟。

“显然,老百姓是呼吁优质医疗资源的。”何建华说,当然,我们的城市还在越变越大,分院区的设置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的难题,“但至少,这缓解了不少百姓的燃眉之急。”

他认为,“分”的模式、形态有很多种,但是本质没有改变,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优质医疗的可及性,最终的落脚点是分级诊疗的区域分开,为了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新院区,是“二次生长”的新空间

在省中医院钱塘院区急救创伤中心主任徐华的记忆里,离开位于主城区的老院区后,自己也获得了“二次生长”的机会。

省中医院湖滨院区在杭州的闹市区,受限于空间等因素,对于整个急诊学科发展带来不少制约。“特别是群发伤的抢救、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对设施设备、场地有不少要求。”他说,随着医院在钱塘区域设立分院区,场地、设施因素得到改善,医院急诊学科的综合救治能力得到了有效拓展和延伸,学科的发展也有了新空间。

“地方不够大,医院的发展也存在空间瓶颈。”浙大二院党委副书记马岳峰直言不讳,想要扩容病区为更多患者服务,同时,还要腾出空间打造更前沿的医学研究实验室,不能只在这“一亩三分地”里踏步。

为了印证徐华和马岳峰的说法,记者来到了记者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实地探访。

刚刚走进门诊大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架钢琴。转个弯,在急诊检验处,抬头就能看到贯通整个院区的物流轨道,轨道上血液标本、药品物资正在有序、高效地传送;药房内,自助发药机内的机械臂快速运行,患者不用离开诊间,药品就送到手里。

“这些细节,令不少患者对滨江院区有着很高的评价。”浙大二院医务部主任潘胜东说,在同质化管理的基础上,新院区拥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比如滨江院区的单元化治疗,把相近科室的医生集中在一起,方便患者就近就诊。如果一位头痛患者先挂了神经内科的号子,经医生初步问询,认为他应该看神经外科,他就可以立即转诊,走上几步。去相同单元的神经外科,不用重复挂号。

可以说,新院区,不仅仅是一家“子医院”,在延续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错位发展,也成为新事物的“试验田”。 

位于钱塘江边的滨江区,是杭州“年轻面孔”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20~39岁的年轻人有近24.5万人,几乎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于是,浙大二院最早将优势学科骨科搬迁到滨江院区,得到了大批年轻人的认可;而这,也让骨科室根据区域内患者的需求不断拓展空间,细分出了运动医学亚专科,专门保障运动者的健康。

扩张太快了吗?卫生政策专家有担忧

十多年前,浙江大学医学部卫生政策学研究中心主任董恒进教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的三墩镇,随着几家省级医院分院区的落地,他见证着附近医疗资源的从无到有,再到越来越好。

“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范围也在扩大,在任何国家和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周边延伸,都是一种必然趋势。”董恒进说,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人都懂,判断一个区块是否成熟,一看医疗,二看教育。

不过,在卫生政策领域深耕多年的他,依然颇为冷静地看待省级医院的快速扩张。

就在4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上,回应了“如何避免公立医院无序扩张”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提到了“重点向医疗服务薄弱、群众医疗需求较大的地区发展分院区”和“合理控制分院区的数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其实,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曾多次发文,要求严控公立医院快速扩张。在董恒进看来,防止快速、避免无序的关键,就是要明白均衡二字的深意。

“医疗资源要寻求均衡,这里面有不少门道。”他说,均衡不只是我们能理解的字面意思——区域之间的均衡。更重要的是,考虑人和地域的因素。

一方面,分院区的设立,不只是物理性地新增一个院区这么简单。“它的床位规模、设施水平、服务能力等等,要顺应区域内人口数量。”董恒进说,归根结底,既然叫分院区,那就要本着方便区域内老百姓的初衷。“切不能简单的圈个地,只为增加就诊人数,或者‘虹吸’地方患者到省级大医院。”

董恒进曾带着学生到不少地方调研,他们发现,不少省级医院分院区瞄准的区域内,都已经有县(区)级医院,或者社区卫生院等基础医疗资源。“优质资源和基层资源之间,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要做好协同,一个区域内大、中、小各类医疗机构,应该形成一个默契配合的生态圈。”他透露出自己的担忧,试想一下,如果大医院的分院区入驻后,原本的小医院就没了人气,那显然与目前提倡的分级诊疗制度相悖。

“无论如何,老百姓永远呼吁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分院区的设立,也一定要把区域百姓的健康、便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董恒进告诉记者。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1 欧洲制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