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平安绿色金融样本,经济效益如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妙妙 云南报道
5月末,环流于云南巧家县西北的金沙江面平静且宽广。
平静的江面之下则蕴藏着高山深谷丰富的水能资源。
(资料图)
鹤立江畔,随着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在这里全面投产,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水电站……跨越1800多公里、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至此形成。
“白鹤滩水电站工程规模巨大,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综合技术难度位居世界第一。从提出构想到初期勘探再到全部投产,项目实际上经历了68年的时间,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白鹤滩水电站技术管理部周孟夏副主任表示。
据了解,白鹤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工程,位居世界第二,全部投产发电后,其一天发电量可以满足 50 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
白鹤滩水电站
高规模离不开高投入。公开资料显示,该工程总投资额达2200亿元。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平安银行(000001.SZ)在内的多家银行都为白鹤滩水电站项目提供了金融服务支持。
对于近年来持续发力绿色金融的银行业而言,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为何银行纷纷投入绿色金融?绿色金融的经济效益如何?透过平安银行在白鹤滩水电站的绿色金融服务样本,或能找到答案。
清洁能源项目经济效益如何
“大水电本身的经济效益是很好的。”平安银行重庆分行中与白鹤滩项目接触较多的负责人陈章杰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白鹤滩项目上,自2018年起,平安银行便持续通过发行绿色债券以及提供绿色信贷等形式支持项目工程建设;2021年3月25日,再次发行碳中和债券30亿元并直接投资15亿元,助力“七一”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目标的实现。
此外,平安集团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为项目提供保险服务。自2016年起,平安产险作为首席承保人,承保了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右岸建筑工程一切险,保额达61.19亿元,承保份额达70%,为水电站主体工程建设提供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保险保障。
“平安是通过综合金融助力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因此,我们在经济账上不光是算银行自身,也会算集团整体,实现效益最大化,并且不仅是考虑当下,也会考虑长远。对于这种国家大型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相对来说成本管控会较严格。”陈章杰表示。
而对于包括平安在内的各家金融机构积极投入白鹤滩项目,他认为,各家金融机构都具有同样的看法,即白鹤滩水电站项目是一个优质的项目。
“经测算,抛开其他经济因素影响,我们预估二十年左右是可以达到回收期的,包括我们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也是有一个非常优质和安全性的收益保障。”陈章杰认为清洁能源项目能提供较好的收益保障。
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发电机组
除了投入清洁能源项目,据了解,平安银行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重大项目均有提供支持。
与此同时,该行持续开展转型金融、碳金融、绿色消费等绿色金融课题研究,于2022年1月发布我国银行业首部绿色金融白皮书。
在《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研讨暨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周强表示,据测算,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超过百万亿的投资规模,这部分巨大的资金需求,就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伴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不断成长,绿色金融也必将成为一个长坡厚雪的超级赛道。
绿色金融或成十年后第一大信贷投向
年报显示,2022年末,平安银行及平安理财绿色金融业务余额达170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5%;平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1097.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8%。
而平安银行在绿色金融的持续投入正是当下银行业发力绿色金融的一道缩影。
随着房地产、传统基建等传统信贷投向增速下滑,近年来银行业将绿色金融视为新的增量方向之一。
其中,绿色贷款是我国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中的主要实践方式。央行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4.99万亿元,同比增长38.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2个百分点。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表示,绿色金融有望成为下个十年银行最重要的增量业务发展方向之一,绿色贷款或在十年后成为第一大信贷投向。
一方面,央行已将绿色金融指标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同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鼓励银行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自2017年三季度开始,24家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绿色信贷绩效已纳入MPA;2021年7月起,《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正式实施,绿色金融业务的评价结果被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评级较好的银行可获得激励。
同时,央行发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使得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时具有较低的资金成本,绿色贷款盈利性有所提高。
2021年11月8日,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该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有动力整顿“两高一剩”等高环境风险行业存量贷款业务,引导存量贷款结构向绿色可持续转型。此外,以基建为代表的绿色项目融资需求也可以支撑绿色贷款保持较高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