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为什么让人又爱又恨
潮新闻讯 疫苗与疫苗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
(资料图片)
4月15日至16日,2023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在杭州举行。从30多年前国外引进乙肝疫苗,到新冠疫苗自主研发迎来高光时刻,疫苗在今天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前所未有。
不过,有人因“一苗难求”感到焦虑,有人担心副作用连免费打都不愿意。打疫苗,为什么让人又爱又恨?
难以缓解的疫苗焦虑
打疫苗太卷了。
回想起2018年专门“打飞的”到香港打HPV疫苗的经历,陈鑫(化名)觉得自己真是赶了一波潮流。她初入职场,经济并不宽裕,但是为了打九价疫苗,她一次性付几千元毫不手软,来回跑了三次香港。
如今,5年过去了,HPV疫苗热度仍不减。相比曾经的“九价焦虑”,大家还多了份“选择焦虑”:打九价,二价还是四价?不同的认知和不同城市的供应情况,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
HPV疫苗是目前唯一明确可以预防癌症的疫苗。不难理解,有限的疫苗产能和与日俱增的疫苗需求,造就了“一苗难求”的困境,这也是疫苗焦虑的来源之一。
更重要的是,HPV疫苗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各地自行采购,不同发展水平的省市,财政支持有所差别,这也导致了各地疫苗可及性的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剧了疫苗焦虑。
数据显示,国内HPV疫苗批签发量从2017年的146万支增至2021年的超2000万支,渗透率也从0.15%提高6.99%,可选范围从仅有的两种进口疫苗扩大至当前更多的国产疫苗。
在供不应求的HPV疫苗市场上,国内研发和生产企业日益增多。在2023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启明透露,11价HPV疫苗近期已完成临床III期试验入组,目前处于病例收集阶段,这也是目前进展速度最快的高价次HPV疫苗。
这意味着,未来可选择的HPV疫苗更多了。同样,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狂犬疫苗等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疫苗也正在加速面市,火热研发与繁荣市场互相催化。
那么随着国产替代加速,疫苗焦虑能不能有效缓解呢?
还得看可及性。现在,国家“买单”的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已达15种,中央财政投入每年已超过40亿,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我国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在浙江,初三学生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被纳入省级免疫规划实施免费接种;2020-2021年重点人群免费接种流感疫苗被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两年累计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326万剂流感疫苗。
当下的疫苗市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冠疫苗、流感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对于老年人都非常重要,未来还会有大批肺炎疫苗上市。”在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看来,随着中国人口迅速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何开发新型的疫苗、增加疫苗在老年人等群体中的可及性、降低老年人的感染风险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他强调,应该针对老年人晚期面临的耐药感染、机会性感染开发疫苗。
硝烟纷飞的疫苗战场
比HPV疫苗更家喻户晓的,是新冠疫苗。
新冠疫情暴发后,疫苗一度成为希望的代名词。此次疫苗与健康大会上透露了一个数字:近35亿剂次,这是目前全国新冠疫苗接种数量。
“在生物制药领域,中国在疫苗的研发方面与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在某些领域甚至领先。”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云涛在谈及疫苗研发创新发展时如是说。
目前,共有15款新冠疫苗在我国获批上市,涉及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和mRNA疫苗5种类型。3月22日,石药集团官宣旗下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纳入紧急使用,成为我国首款国产mRNA新冠疫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还有16款mRNA新冠疫苗在研。
与病毒赛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中,也有浙江的身影。早在疫情初期,浙江省疾控中心成为全国首家成功分离新冠毒株的省级疾控中心,与北京科兴中维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率先在国内紧急使用并获附条件上市,2021年6月被世卫组织纳入紧急使用清单,供应全球48个国家,成为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的重要产品之一。
有人说,吸入式疫苗还没体验过,鼻喷疫苗又要来了。方便且无痛的接种方式,正在让打疫苗这件事变得更加简单。
为了跟上新冠病毒变异的步伐,新冠疫苗上市能不能借鉴“流感模式”呢?流感病毒疫苗,就是由世卫组织每年发布建议毒株,各国据此生产流感新疫苗。
有专家表示,如果新冠疫苗研发上市能够采取“流感模式”,将大幅缩短新疫苗的上市时间。
此刻,人们对疫苗的期待前所未有。不过,张云涛也坦言,我国疫苗技术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短板,比如技术储备不足,关键技术存在短板和卡点,疫苗创新技术体系尚未完全独立自主,新突发传染病快速反应体系尚未健全;此外,产品储备也不足,包括应对新突发传染病的可用疫苗少,疫苗生产能力储备不足等。
应对这些难题,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疫苗犹豫因何而起
回想一下,三年前,组织喊你打新冠疫苗的时候,你有过犹豫吗?
许多人纠结过。疫苗犹豫,已经是个专用名词了。早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疫苗犹豫列为全球健康十大威胁之一。
有意思的是,有北大团队在2021年做了一项有关接种意愿的研究,发现了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别等因素和疫苗犹豫之间的相关性,刻画出了“最犹豫”的人群画像。研究结果显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女性人群疫苗犹豫率相对较高。
在大会分论坛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郝利新分析了疫苗犹豫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对疫苗的信心不足,对传染性疾病危害的认识不足,以及疫苗可及性不足。
很多人担心所谓的副作用,尤其是老年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事实说话。德国曾一度受困于疫苗犹豫,于是进行了大量数据分析,从每一种基础病叠加新冠肺炎后的重症率死亡率,到规定时间内老年人接种疫苗可减少的住院人数,都算得清清楚楚。
而对媒体而言,提高疫苗和接种信息传播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也变得更加重要。
现在,许多人又有了新的疑问,新冠抗体保护期快到了,还需要再接种疫苗吗?
事实上,今年初卫生疾控相关部门、多位专家曾多次公开强调,感染后3-6个月内仍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如今时间已过去大半。
4月10日公布的新冠疫苗最新接种方案,最大亮点就是表明感染3个月就可以启动新冠疫苗接种。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曾对媒体表示,对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即便已遭遇感染,体内免疫保护水平在3个月后也会开始迅速下降,当下需要通过疫苗接种增加混合型免疫力。
除了打疫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延长抗体保护期呢?法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接种的疫苗作出反应,可能延长疫苗的保护期限。“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产生的抗体明显少于睡眠7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人,相当于减弱了两个月的抗体。”
看来,睡个好觉也很重要。
来源:潮新闻作者:记者 郑文